<track id="xptvz"></track>
    <track id="xptvz"></track>

    <track id="xptvz"></track>

            <th id="xptvz"></th>

              <track id="xptvz"></track>

                確立鞏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

                期次:第1880期    作者:■  韓慶祥   查看:88

                該文摘介紹了中國式現代化對于思想文化建設和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和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來鞏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文章強調了實踐成效對于思想力量和文化力量的重要性,并指出只有將理論轉化為行動才能真正實現其價值。


                中國式現代化既是建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基點,也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立足點,還是發展 21 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基石。要立足中國式現代化,鞏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21 世紀馬克思主義、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是新時代我國思想文化建設和意識形態建設中最為基本也最為根本的核心范疇和重大命題,且它們之間具有內在的本質聯系。

                在涉及中國發展命運的新時代思想文化建設、意識形態建設問題上,存在著三種傾向:在“古”的問題上,要么認為中華傳統文化可以解決當今中國的一切問題,要么對中華傳統文化采取文化虛無主義的態度;在“今”的問題上,要么厚古薄今,要么厚今薄古;在“中西”問題上,要么妄自菲薄、全盤西化,要么狂妄自大、全盤否定西方。這些傾向涉及“古今中西之爭”,其實質是意識形態之爭、文化主體性之爭。

                從新時代思想文化建設和意識形態建設角度講,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與“西方中心論”的理論體系是兩種根本不同的意識形態和理論譜系,二者的較量是意識形態上的根本較量,也是“主體性”的較量。在一定意義上,一切之爭都是“主體性”之爭,都是圍繞“主體性”而展開的。當前,“古今中西之爭”或意識形態之爭,總體且根本上可歸結為這兩種理論體系之爭,都可以在這兩種理論體系之爭中加以定義和解釋。研究這兩種理論體系,構成了新時代思想文化建設和意識形態建設中的具有總體性、標識性的前沿問題。把這兩種理論體系及其實質搞清楚了,其他關于思想文化、意識形態領域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也就容易搞清楚了。

                中國式現代化內生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既是建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基點,也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立足點,還是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基石。

                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主要在中國。法國的伏爾泰認為,中國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近代,世界文明的中心歷史性地轉移到歐洲乃至西方,由此便產生了歐洲中心主義。歐洲中心主義的進一步拓展,就是“西方中心論”。黑格爾對“西方中心論”作了最為精致的哲學論證?!拔鞣街行恼摗卑选熬€性道路”“單數文明”“種族優越”“為我人性”“社會進化”“理性尺度”“普世價值”“開化使命”“美麗神話”“唯一哲學”作為核心要素和標識性范疇,其中蘊含著野蠻的基因和邏輯,必然走向人類文明的反面。在21世紀,作為帝國文明代表的西方文明,因其哲學根基是“主客二元對立”,立足點是市民社會,便強調客隨主便、主統治客,強調西方自我利益至上,這必然導致世界的對立、沖突、分裂、暴力和戰爭,從而使整個世界陷入混亂。在這種意義上,西方文明開創不出人類文明新形態。

                “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在積極主動應對西方現代化、“西方中心論”沖擊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成功開創、拓展和推進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后,中國對西方現代化和“西方中心論”的沖擊作出了具有歷史主動性的應對,也提出了“走自己的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中國式現代化”四大理論論斷。中國式現代化論斷的提出,意味著中國共產黨人初步建構起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

                中國式現代化及其理論體系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因此,21 世紀世界文明的中心便會歷史性地向東方的中國轉移。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以“道路多樣”“文明互鑒”“民族特質”“為他人性”“國家治理”“人民至上”“共同價值”“人類命運”“世界貢獻”“普惠哲學”為核心要素和標識性范疇。它既破解了對西方現代化的迷思,解構了“西方中心論”,也確立了我國在現代化問題上的獨立性、自主性和主體性,使我們掌握了現代化理論和實踐上的話語權,也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使“現代化在中國”轉向了“中國式現代化在世界”,使“世界失我”經由“世界有我”轉向了“世界向我”,還有助于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而上述這些,都有助于鞏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

                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發展 21 世紀馬克思主義,最終是為了鞏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這里所講的“文化主體性”,包括“合”“體”“立”“破”“用”“權”六大要素。合,就是“兩個結合”;體,就是魂脈和根脈相結合造就的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立,就是立足中國大地,建構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確立習近平文化思想;破,就是用“新的文化生命體”破除“西方中心論”,破解“古今中西之爭”;用,就是明體達用,以“體”達實踐之用和理論之用;權,就是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話語權,擁有思想力量和文化力量。一位具有影響力的人曾說,世界上有兩種力量,一種是刀槍,一種是思想,但歸根到底,刀槍總是要被思想戰勝的。新時代,我們已經擁有思想的力量,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和世界意義。但是,只有思想和文化而沒有實踐成效,人民群眾是感受不到思想力量和文化力量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边@是精辟的論斷,其中的“感受到”是經典之語,表達的是“存在”和“實在”,是存在感和獲得感,是思想理論的實踐效果。那些只喊出震撼世界的口號而不付諸實踐的人,是難以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其力量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實在就是被感受”。因此,我們要把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切切實實落實到行動上。

                (本文選摘自“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研究文庫”《根與魂:中國式現代化與文化主體性》前言。)

                報刊導讀
                黄色在线免费观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