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漢學大會的重要性
在當今這個存在政治分歧、戰爭破壞的世界,跨文化學術交流與友誼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世界漢學大會正是致力于此類聯結,其名稱便提醒我們:漢學不僅是對中國及其文化遺產的研究,更是一項國際化的智識與學術事業。隨著新一代漢學學子受到鼓勵來華學習,他們對中國的熱愛與理解在多領域不斷生根發芽,在此過程中締結的友誼也不斷擴展延伸。了解他者的文化與歷史,亦是一個認識自我和深化對人類共同性理解的過程。
當前,人文學科在全球范圍內面臨著嚴峻挑戰。世界各地的高校普遍遭受財政與文化壓力,競爭性評價體系及其對學術自由的限制,使得批判性思維與自由討論的空間日益收窄。如果我們不能認真對待人性,我們的后代將面臨一個黯淡無光的未來。多年前,我有幸來到中國學習和教學,這堪稱命運賜予我的最珍貴禮物之一。但更重要的是通過在此地生活獲得的深厚友誼與成長——這片土地令人感到熟悉又陌生,而我漸漸愛上了它,并心生敬意。世界漢學大會由一批享譽世界的人文學者組成,其聲音理應遠播于課堂之外,影響更廣泛的公共領域。作為對“中國”的研究,漢學涵蓋多個學科領域,對于今天的漢學學者而言,開辟東西方文化交流新通道的機遇前所未有的廣闊。無論是語言、文學、歷史抑或哲學,中國及其古老文化為增進理解、深化友誼與尊重提供了無限可能。就我所從事的比較文學而言,中國古代與現代文學在歐洲大學世界文學課程中的地位正不斷上升,這無疑在諸多層面具有積極意義。理解的加深與新聯結的建立,培育出一種新的和諧與合作精神,這將成為下一代抗衡片面經濟競爭、消除因對“他者”無知而心生恐懼的重要文化支撐。
世界漢學大會深知新一代學者(尤其是漢學家)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當今技術變革之迅猛乃前所未有,其帶來的機遇與風險并存。時至今日,人們尚無法全面評估人工智能對人類生活的深遠影響,尤其是對人文學科領域學術研究的影響。我認為,盡管人工智能在醫學、工程等領域能為人類帶來諸多實用之“禮物”,但它終究無法替代體知并存、牽涉身心的復雜而真摯的人類關系世界。我們始終需要《道德經》的智慧、魯迅的筆觸與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并需要全球學子共同閱讀、思考與體悟這些文化遺產。漢學研究絕不可能淪為“人工”智能主導的領域,它必須扎根于人與人之間的批判性對話與思想交流之中,這些對話唯有在超越文化與歷史藩籬的友誼中,方能真正展開。
當今世界的諸多危機源于人類自身行為,但也因此可控、可解。誠然,世界漢學大會可能無法帶來世界和平,但它確實致力于在全球范圍內增進對中國及其文化的理解,并將這種理解延續至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與漢學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