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xptvz"></track>
    <track id="xptvz"></track>

    <track id="xptvz"></track>

            <th id="xptvz"></th>

              <track id="xptvz"></track>

                人工智能時代的漢學研究

                期次:第1880期       查看:82

                世界漢學大會將于2025年在深圳舉辦,主題為“理解中國:人工智能時代的漢學研究”。大會將有來自世界各地的200余位專家學者參會,討論漢學與跨文化交流、漢學與當今世界等議題。會議將促進人文學科跨學科發展,培養青年漢學人才。以上內容為根據原文內容概括出的文章主旨,但可能并不全面,僅供參考。


                第九屆世界漢學大會將于2025年6月5-7日在中國深圳啟幕,延續“理解中國”的主旨,以“理解中國:人工智能時代的漢學研究”為主題。世界漢學大會由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和我校共同主辦,立足漢學“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屬性,積極支持并參與世界范圍內的傳統漢學研究和現當代中國研究。大會至今已成功舉辦八屆,通過中外漢學學者在不同學科領域的深度對話,切實推進國際漢學界對當代中國與當今世界的理解,成為促進人文學科跨學科發展、培養青年漢學人才的高端學術平臺。

                 

                文明對話與和諧世界  2007

                時任國務委員陳至立出席首屆世界漢學大會開幕式并致辭。會上,“中國人民大學漢語國際推廣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漢學研究中心”揭牌。

                國內外 200 余位專家學者參會,施寒微等海外漢學家和馮其庸、戴逸、湯一介、樂黛云等中國學者共同討論“和而不同”“對立產生和諧”的命題。與會專家就“作為文明對話的漢學研究”“‘中國形象’在漢學研究中的變遷”“中國傳統文化:詮釋和影響”“漢學家與漢學史”“漢語國際推廣與跨文化交流”5個分主題進行研討。

                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稱此屆大會是“在中國本土舉行的最大規模、參與者最多、規格最高、收獲最豐的漢學大會”,“預示了漢學令人振奮的未來”。

                 

                漢學與跨文化交流  2009

                時任國務委員劉延東向大會致賀信,指出“漢學作為一個獨特的學術領域,源遠流長而又生機勃勃,日益成為深化中西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窗口”。國際青年漢學家研修基地在會上揭牌,近 180 位中外學者嘉賓參加大會。

                為會議主題“漢學與跨文化交流”點題的兩句名言,分別是《周易》中的“同歸而殊途”和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的“此路亦彼路”。

                大會設“漢學與文化對話”“漢學與歷史研究”“漢學與中國文學”“漢學與漢籍傳譯”“漢學與中國戲曲”“孔子學院論壇”6 個分論壇和“出土文獻與漢學研究”“中國文學與當代漢學的互動”等圓桌會議。

                 

                漢學與當今世界  2012

                非洲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尼日利亞作家沃萊·索因卡,貝蒂·特拉斯克獎獲得者、澳大利亞女作家朱莉亞·李,茅盾文學獎得主劉震云,兩屆魯迅文學獎得主閻連科等受邀出席大會專題論壇“中外文學大獎獲獎者論壇”。

                本屆大會開始提出“新漢學”與“大漢學”的構想與實踐,話題涵蓋面也更廣,自傳統文化擴展到政治經濟等主題。大會探討世界對中國的闡釋以及“中國道路”對世界的意義,通過語言與思想、漢學與國學、“新漢學”與世界大勢的相生互動,使“文明對話”與“文化交流”的主題得到進一步深化。

                 

                東學西學·四百年  2014

                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出席大會開幕式并致辭。來自38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名專家學者從多學科視角就東西文化交流展開深入對話。

                參加本屆大會的境外學者規模和與會學者專業跨度均超過往屆,研究領域包括傳統漢學和新興中國學,涵蓋文史哲、典籍翻譯、國際政治、外交關系、中西方經濟等多個學科,還設立青年漢學博士生論壇,來自海外的60多名“孔子新漢學計劃”青年學者與會交流。

                大會期間,作為世界漢學大會法定代表機構的世界漢學大會理事會宣布成立,常設在我校。

                 

                比較視野下的漢學:傳統與革新  2016

                近40位海外學者、30多位參加“孔子新漢學計劃”的海外博士生以及40多位來自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學者出席本屆大會。

                此屆大會主題特別用復數形式表達“漢學”(Sinologies),突出強調了“漢學”本身的多樣性。

                本屆大會采取中外學者直接對話的方式,與會學者圍繞“漢學與中國”“漢學與西學”“漢學刊物的百年回顧”“漢學范式的古今之爭”等議題進行一對一交流,每位國外學者的發言都有相應領域的一位國內學者予以回應,從不同角度勾連歷史與未來、精神與現實、海內與海外,呈現了漢學研究的新范式。

                 

                理解中國:包容的漢學與多元的文明  2018

                本屆大會力圖凝煉議題,著重于更充分的對話和交流。大會設“漢學的譯介與對話”“漢學的傳統與現代轉型”“漢學與跨學科研究”“漢學發展與人才培養”“海外漢學與本土學術”等五場專題會議,與會中外學者圍繞這些前沿議題直接對話,進行一對一學術交流。

                學者們普遍認為,漢學最突出的特質就在于跨文化、跨語言與跨學科。漢學不僅是文化對話的天然媒介,同時也必然啟發人類對自身發展的進一步思考,必然通過不同思想的交流、交鋒、交融,推助人與人的相識、相知、相通。

                 

                理解中國:漢學之新義  2021

                來自34個國家的近100名漢學家與中國研究學者“云端”相聚,力圖從“漢學之新義”的角度講述中國故事,推動世界文明對中國的理解,同時借“理解中國”去發現“漢學之新義”。

                這是自世界漢學大會舉辦以來,首次以線上形式召開?!跋嘀獰o遠近,萬里尚為鄰”,跨越物理界限,世界因交流互鑒更加溫暖。

                會上,43 位青年學者和在讀博士生發表觀點,他們大部分來自“新漢學計劃”中外人文交流項目,資深學者對他們的學術報告予以點評和指導。

                國際青年漢學家與中國研究人才的崛起,成為本屆大會的突出亮點。

                 

                理解中國:互通的過去與共建的未來  2023

                本屆大會在我校蘇州校區舉辦,來自 40 多個國家的 170 余位漢學家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展開學術對話和交流。

                本屆大會秉持“因理解而尊重差異、在差異中尋求和諧”的原則,突顯并展示在文化理解中互為“他者”、相互傾聽的多元世界漢學風貌。

                大會從“立足中國、了解中國,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教育理念出發,努力實現“老帶新”“新促老”的教育特色,顯示出“傳統漢學與中國學并重”“歐美、東亞等漢學重鎮與新興的拉美、非洲、東南亞等第三世界漢學同臺”的鮮明特點。

                報刊導讀
                黄色在线免费观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