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寫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人大篇章——
立梁架柱夯實發展之基 守正創新回應時代之問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的重要使命。2022 年 4 月 2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
強基固本、立梁架柱,以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為牽引,扎根中國式現代化沃土,探索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在中國人民大學,一系列首創性改革、引領性創新,正激蕩起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的昂揚旋律。
匯眾智、聚合力,彰顯中國之理
仲夏時節,草木葳蕤。大運河畔,北京城市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以及北京社會科學院分別發布重要學術成果,以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概括和凝煉中國實踐,共同見證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
“‘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工程’叢書集納眾智、會通經典、觀照前沿,全面剖析了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基本面向與焦點領域?!?
“《中國政府預算改革發展年度報告》旨在追蹤中國預算管理改革進程,總結中國預算管理發展經驗,闡釋中國特色預算管理理論,講好中國預算故事?!?
“作為對地域歷史文化研究的一次新嘗試,《北京專史集成》(18卷)傳承弘揚了北京歷史文化的古都風韻,凸顯了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首都風范、時代風貌。”
……圍繞發布成果,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制作人、記者王寧與各位成果發布人、主持人、講評人展開對談。
像這樣的成果發布會,我校已連續舉辦了四次。從世界級創新高地中關村到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從“藏之名山、傳之后世”的國家版本資源總庫、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到流淌千年的大運河畔、首都文化新地標,20 余所高校,30 余項重磅成果,相繼登上這一嶄新的學術舞臺,面向全球發布。
搭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學術交流發布平臺,聯動全國近百所高校和相關科研院所,我校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夯基壘臺,積極開展引領性探索。
2022年10月,我校面向全國高校發布《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倡議書》。截至目前,已有近 60 所高校響應這一倡議,參與組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大學聯盟”。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增強各學科的主體性是關鍵。2023年底,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共同發起成立“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聯盟”,倡議 40 余家成員單位合力推動中國特色新聞傳播理論的自主創新與發展,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新聞傳播學人才。
像這樣的全國性學科聯盟,我校已發起成立 8 個,涵蓋哲學、法學、藝術學、金融學、工商管理學、信息資源管理學、農林經濟管理學等多個學科領域。
我校還主持研制“高等教育強國指數”“世界人文社會科學發展指數”,并發布《境外大學學科分級目錄(人文社會科學)》,對全球近170個國家的高等教育水平進行綜合評價,構建高等教育和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的中國標準,為解決世界面臨的共同學術評價難題提供中國方案。
建平臺、強學科,走好中國之路
“一個嶄新的‘學術世界’,來了!”
今年 3 月,中國人民大學上線“學術世界”——一個融學術資源、學術交流、學術傳播、學術創新于一體的公益性、開放性、全鏈條、數智化的學術服務平臺。目前,其兩大子平臺“哲學社會科學主文獻平臺”和“哲學社會科學預印本平臺”已面向國內外學者和普通讀者開放注冊。
進入“學術世界”,只需輕點鼠標,即可置身浩瀚的學術星空,在人類文明的蒼穹與思想殿堂里自由翱翔。
20696 篇主文獻、107 個二級學科數、24780 位入選作者,1138 家涉及機構,1290 種專業期刊……經典集萃、卷帙浩繁,在哲學社會科學主文獻平臺,學者們可以博觀約取,厚積而薄發。
漫步“學術世界”,對話合作、破壁出圈、協同共創,各領域學術共同體學術交流與創新擁有無限可能。
在哲學社會科學預印本平臺,“成果審核—預印發布—開放評閱—薦稿選稿—復印轉載—全媒體傳播”的全流程學術服務,大大縮短了優質學術成果的出版周期與傳播鏈條,學者共創、快速發布、開放共享、高效傳播,第一時間“一網打盡”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
新的學術交流生態下,傳統期刊出版周期長、青年學者發表難等問題都將成為過去時。在“學術世界”,“青椒們”將擁有更多“脫穎而出”的機會。
落子大平臺生態體系建設,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數字平臺,“學術世界”只是一個開始。
我校校長林尚立表示,“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哲學社會科學站在了通向世界和未來的關鍵路口。我們將與學界同行共建共享‘學術世界’,給世界以嶄新的學術天地、給未來以嶄新的學術空間,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
布局大平臺、立足大生態、擘畫大格局,從頂層設計到落地實施,我校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探索已滲透進學術創新、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的各個創新單元。
近年來,面向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需要,以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為內核,我校著力優化學科專業發展生態,構建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持續推動學科高質量發展,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2023 年 9 月,全國首個智慧治理學院在蘇州校區正式成立?!白疃袊卫怼⒁I世界一流”,布局智慧治理交叉學科專業,著力推動智慧治理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
2023年11月,中國人民大學紀檢監察學院組建成立。這是中管高校第一家、致力于本碩博一體化培養的紀檢監察學院。
2024 年 1 月,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揭牌成立,致力于建構區域國別學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服務推動高質量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不斷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
一年來,在中國人民大學,化學與生命資源學院、生態環境學院、人類學系、國家安全學系、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健康中國研究院、全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澄海全球發展與安全研究院等 20 多家教學科研機構相繼落地。
續文脈、擔使命,解碼中國之治
陽春三月,武夷山隱屏峰下,九曲溪水蜿蜒迤邐,古木蒼藤,葳蕤生光,傳承近千年的朱熹園內,全球學者云集,在此汲古潤今,問道文明與時代。
以“‘兩個結合’:中華五千年文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在我校與福建省南平市合作舉辦的武夷論壇上,一場穿越時空、溝通古今、橫貫中西的學術對話與思想交鋒拉開帷幕——
“中華五千年文明綿延不絕,有其獨特的文化標識和精神密碼,必將走向世界學術舞臺的前沿?!蔽倚U軐W院榮譽一級教授張立文說。
“中國古代文明是一個不斷延續、從未間斷的文明,一個與時俱進、不斷自我更新的文明,一個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文明,一個始終堅持主體性的文明?!比A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終身教授朱杰人談道。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局之中,西方社會面臨著個人本位模式的局限,應更加重視從東方價值中吸取智慧。”越南河內國家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副教授、河內成都大學東方學院院長嚴翠恒說。
……世界矚目下,源遠流長、璀璨奪目的中華五千年文明日益彰顯出跨越時空的深邃智慧與永恒價值,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豐富資源和寶貴養分。
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一年前,我校相繼成立中華文明研究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一系列思想觀念、治國理念、道德規范、人文精神等智慧成果,促進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022 年,我校啟動文明史研究工程,成立中國式現代化與文明新形態研究院,整合多所學校高水平研究力量,投入《中國文明史》《世界文明史》重大項目研究編撰工作,從歷史長周期比較分析中把握歷史脈絡,學理化闡釋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科學內涵。
項目首席專家、我校大華講席教授楊慧林說:“中華文明蘊含的生產方式、文化經驗、政治制度、價值觀念、社會結構,不僅應該為自身給出更通透的解說,也應該就人類文明新形態提出問題、提供回答。”
從歷史深處走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正為全球文明交流互鑒注入充沛生機,打開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世界穩定繁榮貢獻中國智慧的廣闊天地。
從中華文脈深處走來,在粵港澳大灣區、在長三角、在中西部腹地……多點布局、跨區聯動,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深圳)、人文經濟蘇州研究中心、中華文明武夷研究院等10余家新型研究機構和一大批校地共建的中國式現代化創新實踐研究基地正落地生根、拔節而長,為以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澎湃動能。
我校黨委書記張東剛表示,“中國人民大學將繼續牢記囑托、勇毅前行,努力發揮‘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獨樹一幟’的辦學優勢,以只爭朝夕、奮發有為的奮斗姿態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服務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闊步走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