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xptvz"></track>
    <track id="xptvz"></track>

    <track id="xptvz"></track>

            <th id="xptvz"></th>

              <track id="xptvz"></track>

                人大有位“熊貓博士”

                期次:第1849期    作者:■  記者  劉曉陽學生記者  周子博   查看:137

                本文講述了中國人民大學“熊貓博士”張峰源保護和研究大熊貓的故事。他不僅將大熊貓寫進論文,還將其寫入自己的人生軌跡。他通過調研發現,游客對野生大熊貓保護的支付意愿難以感受到實際價值和改善自身效用,但最終課題以優秀等級結項。張峰源希望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和宣傳教育,將保護的共識推廣到全國各地。


                聽說,在中國人民大學,有一位“熊貓博士”?

                他不光愛熊貓、迷熊貓,還懂熊貓——

                桌上擺的,是熊貓相框;床上放的,是熊貓玩偶;打開電腦,桌面是熊貓;點開微信,頭像還是熊貓……

                如果說喜歡熊貓是他的“標簽”,那么保護、研究熊貓則是這位“熊貓博士”的志趣。

                他就是生態環境學院環境工程專業2021級博士生張峰源。

                讀博期間,張峰源不光把國寶大熊貓寫進了論文里,也把他與這群“頂流”的故事寫進了自己的人生軌跡之中。

                 

                到莽野把熊貓寫進筆端

                去年10月,一份以《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及游客野生大熊貓保護支付意愿》為題的調研報告,出現在了2023年“理解中國”學術實踐項目的答辯現場,讓評委老師們眼前一亮。

                這份報告的執筆人就是張峰源。

                那個火熱的盛夏,他頭頂著大太陽,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的“山溝溝”里“貓”了半個多月。

                這段時間,張峰源跑前跑后,早出晚歸。其中一大半的時間都用來向游客發放問卷,了解不同類型游客對于野生大熊貓保護的支付意愿;只要有空閑,他就在園區內走訪調研,跟工作人員請教、學習、交流,以盡可能全面地了解我國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設情況和自然教育開展情況。

                循著“價值感知—環保意識—生態行為”的理論框架,張峰源反復優化調查問卷,扎實展開調研,深入分析受訪者關于野生大熊貓保護的支付動機和決策方式,進一步研究游客群體的非理性決策行為和理性支付意愿。

                除了大熊貓國家公園,他還去了武夷山國家公園以及三江源國家公園,用整整一個暑假的時間,形成了這本厚厚的調研報告。

                調研發現,“對游客來說,野生大熊貓保護相當程度上是抽象的,即使是保護區護林員,親眼見到野生大熊貓的機會也少之又少。他們實際很難感受到保護野生大熊貓的實際價值和由此帶來的自身效用改善?!?

                在調研手記的結尾,他寫道:“《人世間》中,莊子借櫟社樹之言曰:‘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如其言,人類與其他萬千生靈一樣,我們又如何能根據自己的意愿去評判其他生物的價值呢?恩格斯也曾說過,我們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支配自然界,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最終,課題以優秀等級結項,張峰源與熊貓的故事開始被更多人熟知。

                隨后,他到康奈爾大學,開始為期一學年的交流訪學。

                這一次,張峰源帶著“熊貓夢”走出國門,他經常向來自全球各地的青年學者分享大熊貓的可愛日常,在世界舞臺上講述自己和野生大熊貓保 護的故事。

                 

                向遠方把熊貓寫在心頭

                “從上幼兒園開始,我就被動畫片里的熊貓卡通形象深深吸引,只要一上畫畫課,我就畫熊貓?!?

                兒時的這一絲“怦然心動”,被張峰源悉心呵護到現在。

                2012 年,高考結束后,張峰源毅然報考了環境工程專業,想著學了這個專業將來就能為保護和改善野生大熊貓的棲息環境出一份力。

                大學畢業后,張峰源進入一家央企,從事環保治污工作。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他愈發清晰地認識到合理的環境規劃與管理,引導全民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對打造“宜居”的大熊貓家園更具決定性作用。

                2021 年,他狠下心來,辭去工作,轉為攻讀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博士學位,師從知名環境經濟學家王華。

                在讀博第二年,張峰源就向導師提出想要依托條件價值評估法就游客對野生大熊貓保護的支付意愿展開量化研究,并以此作為畢業論文的選題切入口。

                這一“非主流”的大膽想法,讓他有點惴惴不安,因為這并不符合所在學科的主流研究范式。

                但讓他意外的是,不僅論文選題順利通過,王華教授對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做科研要開心,要做自己感興趣的科研”,并鼓勵他要廣泛涉獵、多加嘗試,同時找準目標、做到精專,走出書齋、走向田野,去尋找自己最感興趣的研究對象,讓理論研究真正助益于中國生態保護實際問題的解決。

                “原來真的可以將科研和興趣相結合!”對張峰源而言,這是一場與大熊貓的雙向奔赴。

                現在,只要遇到合適機會,張峰源都會去動物園看熊貓,他樂于將自己拍到的“萌照”與身邊人分享,“我現在的頭像是‘績笑’,我最喜歡的熊貓是‘園潤’。我還特別喜歡‘萌蘭’,只可惜最近幾次去北京動物園都沒有看到。”眼睛里閃爍著對大熊貓的熱愛,每一只大熊貓在他心中都綻放著不一樣的光彩。

                張峰源希望,未來能通過更加科學的制度設計和更為廣泛的宣傳教育,把生態環境保護的場域從大熊貓國家公園推廣到全國各地,讓保護的共識成為全民的“必答題”和全社會的“必修課”。

                報刊導讀
                黄色在线免费观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