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大不同于舊大學之處
教育是社會斗爭的一個領域,它是為現實的政治、經濟、文化斗爭服務的;從來也沒有超然于現實斗爭之外的教育。
陜北公學和華北聯大就是根據這樣的觀點辦的。
1945 年日寇投降之前,抗日是全中國人民的迫切要求與首要任務,聯大就以抗日所需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基礎知識與工作本領教育聯大的學生,并把他們分派到各種相應的工作崗位上。從1939年到1945年,聯大一共送出了八千余人。消滅蔣介石的罪惡統治,反對美帝國主義的侵略,爭取人民革命戰爭在全國的勝利并建設人民共和國成了中國人民的斗爭目標,給學校提出了新的任務:培養更多的干部去開拓新的解放區并準備建設新中國所需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工作人員。
學校學生來源很廣泛,國內各地和新老解放區都有,他們的家庭出身、文化程度、政治認識和學習要求都各不相同。他們在這里卻同樣受著以下兩種教育:
一是思想教育。目的是幫助同學清除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的生活和教育給予他們思想意識上的影響,幫助他們認識世界和中國的過去與現在,認識人民并認識自己,這樣來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來建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這種教育是通過政治課的學習(社會發展史、中國近代革命運動史、新民主主義論、解放區建設等)、專門問題的報告(關于思想的、政策的講座)、時事學習(時事問題的報告與討論)、日常的民主生活(小組生活及學生會的活動)、社會活動和民運工作(駐地居民工作、土地改革等)、生產勞動等來完成的。
二是業務教育。自 1946 年以來,聯大陸續在各院設置了十二個學系。即:文藝學院的文學、美術、音樂、戲劇與新聞五個系和一個文藝工作團;教育學院的教育、國文與史地三個系;外語學院的英文與俄文兩個系;政治學院的財經與政治兩個系。此外,文藝學院附設過一個鄉藝班,教育學院附設過一個文化班。業務教育的目的是使每個同學都學會一項為人民服務的具體本領。
在教育方針上,堅持思想教育與業務教育并重的原則。如果沒有思想上的提高,如果不確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業務知識就會脫離實際,脫離人民的需要,因而喪失其存在的意義;如果沒有具體的業務知識和工作能力,“為人民服務”便也會變成空談。
在教學工作上,聯大堅持如下兩個原則:
一是理論與實際聯系的原則。聯大教授的是實際斗爭經驗的總結;同學們學到的知識要拿到實際生活、實際工作中去檢驗,去應用;聯大也有計劃地組織同學們到土改工作、業務實習和民運工作等實際工作中去學習;聯大師生的日常生活——學習、勞動和娛樂活動本身就是很好的學習。
二是個人學習與集體學習相結合的原則。思想問題的解決、業務知識的鉆研,都強調通過自己思考,特別注意集體學習的組織。課業研究、時事討論、生活檢討和每一集體活動的發動、計劃及事后的總結,都要用開會的方式來進行。每次集會都是一次集體的學習。廣泛地使用著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有力地推動著聯大各方面的進步,加強著相互間的團結。在聯大,教師的職責除了課程講授之外,更重要的是對于同學的討論或研究的組織與指導,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況與學習要求成為了教師的重要任務。
戰時生活與農村條件是聯大師生工作環境的兩大特點。這帶來了不少困難與阻礙——校址的流動與分散,物質的極度缺乏,生活上的困難以及因此而產生的工作和學習制度不易嚴格堅持等,但同時卻帶來更大的好處——適應戰爭環境堅持教學工作的習慣,自己動手解決生活上與工作上的困難與需要的能力,跟農民保持更緊密的接觸,更親切更深刻地認識真實的中國社會等。
九年來,在教學內容上、教學方法上、教育制度上、師生關系上,聯大都已打破了舊式大學的“成規”。聯大的思想教育提高了同學的政治覺悟,使他們普遍地樹立了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聽從組織分配,服從工作需要;就是在業務教育上,也得到了從外邊大學所不能得到的成績。聯大還從干部的培養與提高上,從教材的準備上,從學校制度與教學工作的研究改進上,逐步地使學校成為新型的正規的人民的大學,以適應中國人民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新形勢的需要。
(本文摘編自《聯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