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民族音樂的拓荒者
——記歌劇表演藝術家王昆
人物簡介 王昆,1925 年出生于河北唐縣。著名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代歌唱家。1937 年赴晉察冀邊區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參加婦救會,1939年參加第十八集團軍西北戰地服務團。1944 年到延安魯藝音樂系學習,并被調入魯藝音樂工作團,后任華北聯大文工團演員。1945年在歌劇《白毛女》的首場演出中扮演喜兒,代表作品有《翻身道情》《秋收》等。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戲劇學院、中央實驗歌劇院演員。歷任東方歌舞團團長、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藝術顧問,曾擔任東方華夏藝術中心總監、理事長。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音協第二、三屆理事,全國婦聯第四屆執委會委員。2005 年受聘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作為中國歌壇民族唱法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王昆曾獲國家頒發的金質獎、巴基斯坦總統授予的“卓越明星”勛章及我國首屆金唱片獎。2014年11月去世,享年89歲。
“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霹靂一聲震乾坤,打倒土豪和劣紳,往日窮人矮三寸,今日是頂天立地的人……”熟悉的旋律從硝煙彌漫的戰場傳唱到新時代的今天,激勵和陪伴了幾代中國人成長。這些歌曲的演唱者,著名歌唱家、歌劇表演藝術家王昆也在中國音樂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烽火戰士 歌唱革命
1925年,王昆出生在河北省唐縣南關村。那個年代有很多陋習,但王昆有一個開明的母親,不讓她裹腳,也不讓她打耳洞?!芭⒆右材軗纹鹨黄?,憑本事吃飯”,母親這句話在王昆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
母親省吃儉用,將王昆送到學堂讀書。王昆最喜歡的課之一就是音樂課,老師也夸她有一副好嗓子。后來,師從李叔同的弟子,王昆掌握了最基本的樂理知識,受益頗多。
1935 年河北被日軍占據,在三叔王鶴壽的影響下,10 歲的王昆已經有了報效國家的覺悟。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王昆全家都參加了抗日活動。年僅 12 歲的王昆雖然不能拿起槍上戰場,但同樣參加了自衛隊,后來又加入了縣婦救會。她的一把好嗓音,為宣傳革命作出了不小的貢獻。每次做宣傳時,王昆站在一片空地上唱歌,周圍人漸漸被吸引著停下腳步,其他同志就借機做宣傳。13 歲時,王昆已經是十里八鄉有名的小歌手,她憑借自己的好嗓音,用歌聲激發人們的反抗精神。
1939 年 4 月,王昆參加了西北戰地服務團,這意味著要離開家鄉,四處奔波。但她不畏困難,毫不猶豫地穿上了軍裝,小小的個子充滿了拼勁,跟著服務團走遍各地慰問演出,給當地的武裝部隊加油打氣。1943年4月1 日,18 歲的王昆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二年春天,她又隨西北戰地服務團到了延安,被派到魯藝音樂系學習,并被調入魯藝音樂工作團,邊學習邊從事文藝宣傳工作。
1945年4月23 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4 月 28 日晚,中央黨校大禮堂燈火通明,王昆出演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作的中國第一部新歌劇《白毛女》的女主角喜兒。這個角色原本安排的不是王昆,但她臨危受命接下了演出任務。她不怯弱,抓緊時間鉆研角色的性格和細節,最終以民族、質樸的嗓音和貧家女的經歷,淋漓盡致地詮釋了善良、淳樸、勇敢的喜兒在新舊社會的兩種命運……觀眾席上,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領導同志和 700 多位代表,以及各界觀眾被劇情和音樂深深吸引,演出結束時,全場響起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
這部歌劇,王昆在延安演了20 多場。1945 年夏秋之際,她隨魯藝進入華北聯大文藝工作團,又把這部劇演到華北,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仍然繼續演出。作為中國民族歌劇的先行者,王昆的表演藝術為中國民族歌劇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她的名字永遠和《白毛女》這部民族歌劇經典連在一起,直到晚年,她還致力于《白毛女》的復排工作。
苦心孤詣 自成一家
王昆深知學無止境,沒有因《白毛女》的成功停下學習的步伐。她一邊做演員,一邊苦心進修。1949年至1962年,王昆在中央戲劇學院、中央實驗歌劇院擔任演員,其間在天津音樂學院進修,后受教于蘇聯專家梅德維捷夫和我國歌唱家林俊卿。王昆既從多方面學習中國民歌和戲曲的演唱風格和技巧,也從外國吸收有益的發聲方法,廣采博取,自成一家。在演唱的過程中,她積極探索中國民族唱法規律,在民間唱法基礎上,汲取西洋發聲的長處,發展了自己音色明朗、感情質樸、處理細膩的演唱風格,成為中國民族唱法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鄉土氣息濃郁的陜北民歌是王昆最為擅長的類型,她演唱的《南泥灣》《秋收》《夫妻識字》《翻身道情》《革命將士出征歌》等歌曲,聲腔高亢明亮,音色甘美圓潤,渾然天籟之聲,體現了她的獨特風格。
1964年,王昆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演唱《農友歌》,在作曲家原作的基礎上進行了二度創作,加強了湖南民歌的風味,深刻而又完美地表現了人民翻身當家作主的喜悅與豪邁之情,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高度評價。毛主席稱贊她的表演“很有湖南革命女人的氣派”,周總理笑著說她是“20 年前的《白毛女》,20年后的《農友歌》”。
著名劇作家夏衍曾高度評價王昆的歌聲“樸實純真、一片天籟”。著名文學家茅盾欣然為王昆贈詩:“早歲歌喉動八方,延安兒女不尋常。新人舊鬼白毛女,陜西江南大墾荒。白骨妖精空施虐,丹心蘭蕙自芬芳。若非粉碎奸幫四,安得余韻又繞梁?!?
歌壇伯樂 獨具慧眼
王昆十分注重發現和培養新人,嘔心瀝血,言傳身教,被譽為“歌壇伯樂”。在王昆等老藝術家的發掘、培養和熱忱推介下,遠征、鄭緒嵐、成方圓、朱明瑛、郭蓉等青年歌唱家脫穎而出。
1983年首屆春節聯歡晚會,王昆的學生索寶莉以一曲《夫妻雙雙把家還》紅遍大江南北,正是王昆對這曲傳統黃梅戲進行了現代藝術改編,完成了把戲劇音樂改成民歌的“跨界”嘗試。
作為首屆春節聯歡晚會的藝術顧問,王昆推薦給導演組的成方圓、費翔等歌唱演員都在春晚舞臺大放異彩。成方圓始終難忘師恩,她回憶,當時許多學院派的老師和前輩并不接受她的唱法,王昆卻一直鼓勵她堅持下去,形成自己的風格:“王昆老師就是一棵大樹,替我們遮風擋雨?!?
到1986年,唱流行歌曲已經成為青年最流行的活動,國內出現了大批流行音樂歌手,大批流行歌曲創作者也成長起來。這一年,恰逢國際和平年。當時25歲的崔健和一群搖滾青年穿梭于北京的各種演出場所,作品卻沒有得到足夠認可。崔健為國際和平年寫了一首《一無所有》,并找到王昆爭取表演機會。王昆看過他的表演后說:“沒問題,可以上臺表演!”她大膽地為崔健和搖滾樂放行,推動了內地流行音樂的迅速發展。她還公開贊揚崔健的《一無所有》:“我是把這首歌當成愛情歌曲來聽的,里面的歌詞很好嘛!”
王昆的眼光是超前的,也是包容的。她愛才惜才,因材施教,幫助過的新人還有很多?!缎÷萏枴贰毒聘商荣u無》的演唱者程琳原本是二胡演奏員,王昆發現了她的歌唱天賦和獨特嗓音,就耐心指導她,程琳也不負眾望成為國內第一批流行音樂歌手之一。
2014 年 11 月 21 日,王昆因病去世,告別了她鐘愛一生、奉獻一生的民族聲樂事業,但她天籟般的歌聲和慈祥溫和的笑容,卻早已銘刻在幾代人心中。
(作者系新聞學院 2021 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