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士,奔走于精神的原野
——記﹃中華民族英雄

人物簡介
高士其,原名高仕錤,1905 年 11 月 1 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破兆骷?、社會活動家,中國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代表作有《菌兒自傳》《細菌的大餐館》《抗戰與防疫》《我們的抗敵英雄》《科學詩》等。1925 年,高士其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從清華大學畢業赴美深造,考入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化學系,后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醫學博士學位?;貒?,1937 年,高士其奔赴延安,被安排在陜北公學擔任教員,毛澤東會見他時稱贊他是“延安第一個紅色科學家”。1939年1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高士其一生的事業充滿傳奇和奮進,他以傷殘之軀,撰寫了數百萬字的科學文藝作品和科普理論文章,先后著書數十本,作品影響了幾代人。他去世后被中共中央組織部追認為“中華民族英雄”;1995年4月26日,“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高士其基金委員會”宣告成立;1999 年,國家設立“高士其科普獎”,成為中國科普界的最高獎;1999年12月,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高士其星”。
高士其的傳奇一生,前半段是動蕩的、痛苦的,后半段則是激昂的、奮進的、光明的。病痛使他無法獨自站立,但這位思想上的巨人卻始終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錢”
1905年,高士其出生在福州的一個書香家庭,13歲時就考取了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在校期間,他積極投身五四運動,“民主與科學”思想在他心中深深扎根,并成為他畢生為之奮斗的目標。懷揣科學救國的理想,1925年高士其前往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攻讀化學。一年后,以全優成績畢業的高士其,痛聞姐姐死于流行性疾病的消息,毅然決定學醫,走上研究細菌學的冷門道路。1929年,因為實驗時不小心弄破裝有腦炎病毒的瓶子,高士其意外感染腦炎病菌,不幸留下終身殘疾。眼球失控、脖頸僵直、手足顫抖,這些常人難以忍受的疼痛均未將他打倒,面對國內疫病猖獗的狀況,高士其決然地說:“我怎能袖手旁觀,獨自養???”他帶病堅持學習,以驚人的毅力讀完了醫學博士課程。
兩年后他榮耀歸國,作為全國五個微生物學家之一進入南京中央醫院擔任檢查科主任。但科學家正直善良的秉性與腐敗罪惡的社會現實格格不入,他毅然辭職。后來高士其住進李公樸在上海創辦的“讀書生活社”,結識了青年哲學家艾思奇。這段緣分,給高士其的人生之路帶來新的光明,他意識到:舊社會是吃人的大魔王,毒菌是小魔王,若想消滅小魔王,首先要消滅大魔王。
文藝創作對高士其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然而,熟知毒菌如何摧毀人體的高士其,在面對現實生活中的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地痞流氓、偽君子、假道學時,驚奇地發現這些社會糟粕如同毒菌一般,侵襲著勞動人民的軀體、毒害著他們的靈魂。高士其決定撰寫一些淺顯易懂而富有知識的科學短文,既能針砭時弊,又能傳遞科學知識,從而推動社會進步,消滅舊社會的糟粕。他將自己的名字由“高仕錤”改為“高士其”,傳遞“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錢”的思想,并很快發表了《細菌的衣食住行》《我們的抗敵英雄》《虎烈拉》三篇文章,拉開了科普文藝創作的序幕。
病魔的折磨給高士其的寫作帶來了極大困難。他顫抖的手并不能像常人一般靈活地書寫,可這并不能成為高士其文藝創作的阻礙。1935年到 1937 年,短短兩年間,他就發表了近百篇科學小品。
延安第一個紅色科學家
高士其的摯友艾思奇對他影響深遠。1937年冬月,在艾思奇的影響和指引下,高士其拖著病軀跨越數萬險阻,最終抵達紅色革命根據地延安,參與抗日救亡。毛澤東等黨的領導同志先后看望了他,并稱他為“延安第一個紅色科學家”,對他的文藝創作表示熱烈的支持。
高士其的戰場在教室。他作為陜北公學的教師,負責向邊區的軍政干部和來自全國各地的革命青年講解衛生防疫和抗戰防毒的知識。在陜北公學工作期間,高士其堅持文藝創作,堅持科普衛生防疫知識,寫作數篇科普文章并發表在香港《大公報》等刊物上,其中包括《國防科學在陜北》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通訊作品。
1938 年 2 月 6 日下午,以“戰亂時代的中國自然科學向何處去”為主題的會議在陜北公學大禮堂召開,高士其與當時 20 多位青年科技工作者一同發起成立了“邊區國防科學社”,這是在延安成立的第一個科學技術團體。高士其提出要在尊重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發展規律基礎上,將自然科學與唯物辯證法相結合,將科學研究與衛生、農業、工業等抗戰建設事業相結合,并向群眾大力普及防疫、防毒等科學知識。
“科學和人民之間沒有溝壑阻攔”,秉承這樣的觀念,高士其將科學的力量同人民的力量相結合,找到了治療身體疾病與改造社會弊病相結合的道路。他將舊社會中普遍存在的貧窮問題、不作為的衛生官僚、發國難財的資本顯貴等丑惡事物比作害人的病菌,以雜文的方式予以批判,贊揚廣大人民群眾在抗戰和革命中的偉大力量。
可病痛并沒有因為高士其的貢獻而退卻,在陜北公學工作期間,死亡多次逼近,他不得已輾轉前往香港養病。當時,地下黨組織的同志和進步青年常常去拜訪他,他的病情也在慢慢好轉,又開始投入到文學創作之中。照顧他的護士謝燕輝,還負責記錄下他口述的科學小品,這些作品隨后發表在了香港《大公報》上。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戰爭打響,香港和九龍之間的交通航線被切斷,地下黨組織的同志將高士其送往形勢較為穩定的廣西。過上較為安定生活的高士其,仍然向黨組織請求加入斗爭??紤]到他的身體狀況,黨組織安排他擔任東南盟軍服務處技術顧問兼食品研究所所長。參觀當地釀造工廠后,高士其運用微生物學知識,利用當地的普通植物原料研制食品,以此來供應前線的戰備需求。天有不測風云,照顧他多年的謝燕輝在一次日軍對桂林的炮火攻擊中突發心臟病離開人世,孤身一人的高士其被反鎖屋內,直至地下黨組織將他解救出來,安置在昭平縣一個依山傍水的小鎮——黃姚。這個時期,高士其過了一段邊養病、邊寫作、邊研究的平靜生活。
殘軀之中的完滿精神世界
解放戰爭期間,硝煙再起。高士其喟嘆不斷、唏噓不止,含淚提筆寫下《給流血的朋友》《悼四烈士》等戰斗詩篇。在廣州養病期間,他更是撰寫了一篇充滿激情、哲理和對革命、對人民當家作主滿懷必勝信念的科學長詩《天的進行曲》。從科學到民主,從知識講述到與現世疾苦、人民百姓心生共鳴,“天是人民的天呀!”一句吶喊將情感推至巔峰。
一年后,高士其在黨組織的幫助下終于回到了闊別 10 年的上海。目睹貧困潦倒的窮人、耳聞啜泣不止的哭聲,高士其再次病倒,只能住進“不愛平民愛紙票”的黑心醫院險些隕命。幸而,一篇真實的報道讓眾人了解到高士其的困窘,鄧穎超更是帶著周恩來的親切慰問前來看望。往昔的恩師、摯友陶行知先生也攜上海黨組織負責人錢之光一同前去關心他。
在高士其生病期間,李公樸、聞一多先后被國民黨特務殺害。兩聲槍響,槍殺了優秀的民主人士,更槍殺了高士其的精神世界。沒過多久,陶行知先生也逝世了。一下痛失三位摯友的高士其如枯槁一般瘦弱下去,他拖著病軀前往為李公樸、聞一多等人舉辦的公祭會,并于會后在病榻含淚寫下《七月的腥風吹不熄人民的怒火》的悲壯詩篇。
1949年10月1日,高士其被攙扶著登上天安門城樓。紅旗招展、人山人海,他的身軀也披上了曙光。開國盛況,一生僅此一次。高士其的內心激昂,全都化作文字,寫下恢宏數筆:“中國人民終于推翻了孱弱病態的社會,爭得了偉大的解放!”
新中國成立后,高士其的健康狀況穩定,擔任了多項重要職務,參與到新中國的文化建設和自然科學建設之中,他的科學文藝創作為中國科普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為新中國發動群眾、消滅瘟疫的衛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高士其這位勇士,盡管身體孱弱,卻是精神上的巨人。
誰說不能站立的人無法救國救世?盡管高士其的雙腳無法支撐他偉大的靈魂,但這個偉大的靈魂依舊成為支撐新中國崛起的一分子,他用醫學和文藝的力量讓每一個躑躅的中國人脫離愚昧,大踏步向前,奔向更光明的未來。
1988年,83歲的高士其老先生離開了,中共中央組織部在悼詞中稱其為“中華民族英雄”。1999 年 12 月 13日,3704 號小行星被命名為“高士其星”。這顆小行星,就好似高士其老先生一樣永遠陪伴著我們,在曠遠的天空之上,依舊引領著每個前行者。高士其貼近黃土、走進群眾、驅除愚昧和貧病的勇士形象,將永遠留在人民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