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鄔滄萍:穿越百年滄?!?丹心終系家國
開欄的話
欲為大學,必有大師。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指出,教師應該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自覺,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以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成為被社會尊重的楷模,成為世人效法的榜樣。在我校多年辦學歷程中,一代又一代大先生執杖秉燭,為“人民共和國的建設者”的搖籃、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的重鎮、馬克思主義教學與研究的高地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2023年伊始,本報特開設“大先生”專欄,回顧大先生們負笈求學、追求真理、勤于治學、教書育人的人生歷程,以期弘揚老一輩人大學人的治學品格和道德風范,展現這所以“人民”為名的大學傳承不絕的精神薪火。
鄔滄萍,出生于 1922 年,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我國人口學、老年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我國最早一批人口學碩士、博士生導師之一?,F任中國人民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學報》(英文版)編委,《人口研究》雜志名譽主編。曾任中國老年學學會會長,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中國老齡協會專家組組長,國際人口研究機構聯合會常務理事,國際老年學會亞大分會常務理事,聯合國馬耳他老齡研究所兼職教授等。曾任第五屆北京市政協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市政府參事,民盟中央常委和北京市委副主委,《群言》雜志顧問等。
鄔滄萍完成了大量具有奠基性和創造性的學術成果,先后出版著作和教材約30種,學術論文和學術著作曾十幾次榮獲國家級、省部級獎項。2014 年,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評選的“最美老有所為人物”中,鄔滄萍是唯一來自高校的獲獎者。他有一顆赤子之心,青年時代遠赴重洋輾轉求學,又沖破重重阻礙跨海歸來,回到祖國的懷抱。
他一生醉心于治學,是新中國人口學、老年學的拓荒牛,積幾十年專精鉆研,成為中國“生老之學”的一代宗師。
他傾注心血潤桃李,是我國人口學最早的研究生導師,以85歲高齡退休后仍堅持指導博士研究生。
他是“最美老有所為人物”,從戰“疫”直播首秀到新生入學云課堂,他永遠與時代合拍,永遠用自己的生命之光傳遞無窮的正能量。
壬寅虎年金秋,他迎來百歲華誕。承載了一個世紀的風雨洗禮,愈加閃耀的是對祖國的熱愛,是對學術的摯愛,是對學生的慈愛,是對生命的大愛。他,就是鄔滄萍。
愛國情結萌發于動蕩年代
1922 年,鄔滄萍出生于廣東番禺。南村鄔氏世居嶺南,漸成望族,家境殷實,族中不乏讀書人,涵育了重視教育的家風。
優渥的生活條件不僅使他的雙親成為百年前的留日學生,更使鄔滄萍成為一個在母腹中就陪伴父母“留洋”的孩子。他的童年衣食無憂,并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機會。
鄔滄萍年幼時,中國正處于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大革命時期,席卷華夏大地的革命浪潮在廣東尤為激烈。鄔滄萍在小學就讀時,平靜而幸福的生活被“九一八”事變擊得粉碎。有一天,鄔滄萍剛步入校門,校園里的警鐘就沉重地響起。全校師生集合到大操場,校長緩步走上講臺,滿臉悲痛、聲音嗚咽地說,“我們的東三省丟了!”一陣沉默后,操場上響起“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日本人滾出東三省”的憤怒呼號。二年級的鄔滄萍跟著老師同學們一塊兒喊起了口號,心中第一次燃起了對占領祖國領土的日本侵略者的憤怒與仇恨。年幼時期樸素的愛國主義在鄔滄萍心中萌發。
中學時代,鄔滄萍憑借優異成績進入廣東最負盛名、被譽為全省中學精英的廣雅中學。鄔滄萍極為重視這段求學時光,“廣雅中學不僅給了我最優質的中學教育,更與時代共同哺育了我,在我的心中深深埋下了愛國的種子”。
在中學,進步書刊帶給了鄔滄萍最早的進步愛國教育。在校內進步學生組織的讀書會中,大家一起學習艾思奇的《大眾哲學》等哲學著作,也閱讀傳播先進思想的著作和雜志。這些進步書籍和報刊,使鄔滄萍更加清醒地認清國內政治形勢,也激發了他更強烈的愛國熱情。
為了祖國放棄“金飯碗”去喝“洋墨水”
戰火在中國大地不斷蔓延,父母雙親也相繼病逝,鄔滄萍和弟弟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但他從來沒有放棄學習,最終順利考取嶺南大學經濟學系。
由于戰爭,鄔滄萍跟隨嶺南大學的師生經歷了長途跋涉等異常艱苦的搬遷逃亡,歷經五年,從廣州到香港,再到曲江和東江梅縣,直到抗戰勝利返回廣州,幾經輾轉,艱難完成學業。1946 年,鄔滄萍從嶺南大學畢業。國民黨政府為早日恢復經濟建設,面向社會進行全國性公開考試招募人才。鄔滄萍得知這一信息后立即報名參加當時國民政府考試院組織的特種高級財務人員考試,并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被海關錄取。進入海關后,鄔滄萍被送到上海開始為期一年的學習。正是在上海,他與后來的妻子李雅書相識、相知、相愛,收獲了終生難忘的愛情。1948年,為了開闊眼界,更為了學成后能夠為改變國家貧困落后的面貌貢獻力量,鄔滄萍和李雅書毅然放棄了待遇優厚的工作,雙雙踏上了赴美留學的道路。鄔滄萍在紐約大學攻讀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李雅書則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歷史學碩士學位。
雖然離開了故土,但早已植根在鄔滄萍心中的愛國情懷卻絲毫沒有減弱。他仍然關心遠在大洋彼岸的祖國,一有時間就會和來美國后新結識的來自西南聯大、中央大學的學生一起交流討論來自國內的信息。在香港的親戚還經常寄來《華商報》,鄔滄萍自己也繼續訂閱香港出版的《大公報》和《文匯報》。這些進步報紙讓鄔滄萍在學習之余也能夠多方面閱讀到關于祖國政治局勢等的各類消息。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消息傳來,鄔滄萍和幾個要好的進步同學異常興奮,一場在哥倫比亞大學附近的紐約大學國際留學生樓禮堂里的小型慶祝活動,滿含著這些進步學生對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的深切熱愛與向往之情。
1950 年,鄔滄萍不僅順利拿到紐約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而且修完了博士學位的全部課程,與此同時,他還在哥倫比亞大學拿下統計學專業的學位。這是因為鄔滄萍意識到,MBA 課程內容對于當時新中國的計劃經濟派不上用場,而統計學則是計劃經濟的基礎。在報效祖國的心愿促使下,鄔滄萍努力學習了統計學知識,也正是這次跨學科的選擇,成為他回國后開展人口學研究的“起源”。
萬里不移歸國心
鄔滄萍時常說,“中國人回國還需要理由嗎?留在美國才需要找借口?!痹谒闹校貒鴱膩聿皇且蓡柧?,而是感嘆句。
但在無法逃避的現實面前,這一選擇依然面臨著嚴峻考驗,亦“經歷了激烈的思想斗爭”。萬里回國路上,鄔滄萍與妻子最先面對的是國民黨和美國政府對中國留學生的極力阻攔。除此之外,來自家庭和生活環境的壓力、待遇優厚的工作、在美親人的真心挽留等等,都是橫亙在回國之路上的障礙,但他們最終選擇遵循深埋于心中的愛國情。到如今縱使已經時隔一個甲子,回憶起當初的選擇,鄔滄萍仍然感到無比自豪。
1951 年 8 月,鄔滄萍夫妻帶著年僅一歲的兒子回國。回到祖國后,鄔滄萍被教育部分配到了北京輔仁大學經濟系教授統計學。正如他所設想的,工商管理學在當時的中國完全沒有用武之地,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的第二專業統計學反而派上了用場。
一年后,中央人民政府仿照蘇聯的教育模式,對全國舊有高等學校的院系進行全盤調整,輔仁大學經濟系與北大、清華、燕大各財經專業的教師一起被并入剛成立不久的中央財經學院。1953年,中央又作出撤銷中央財經學院的決定,并將其中部分師資并入中國人民大學,鄔滄萍就此來到中國人民大學。
之后,鄔滄萍一直嚴格要求自己,教學上兢兢業業,思想上積極要求進步。他一邊任教,一邊如饑似渴地參加學校組織的理論學習?!坝∠笞钌畹氖菂怯裾滦iL親自給我們講黨課,即便是在三九天,也是照講不誤。我們都是穿著一件棉襖,每個人帶一個小馬扎,在文化廣場露天聽報告,很冷的,一聽就是一兩個小時?!痹趯W校開設的馬列主義夜大學四門基礎理論課中,他的學習成績一直領先在前。
與新中國人口學共奮進
1953 年,中央政府決定對全國進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最終,6億這個數字足足高出估計數四分之一,一直焦急等待這次普查結果的知識界學術界頓時掀起熱議。很多學者分別在各種場合提出了中國人口過多、必須節制的問題。作為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系的年輕教師,同時也是這次人口普查工作的直接參與者,鄔滄萍由此開啟了對人口問題的思考討論。
在人口問題引起全世界重視的背景下,中國受邀參與在1974年召開的第三屆世界人口會議。為了適應新的國際形勢,新的研究人口問題的班子迅速籌備起來。加入人口學研究小組,是一心要改變祖國落后面貌的鄔滄萍在我國人口學研究的道路上邁開的第一步。
1974年,鄔滄萍在人口學研究的道路上又一次作了堅定的選擇。這一年,國務院文教辦公室牽頭,聯合北京市委和計劃生育辦公室,共同建議在中國人民大學的基礎上成立一個專門研究人口的常設機構。當時人們對馬寅初人口論遭受的批判記憶猶新,所以愿意繼續從事人口學研究的教師并不多。鄔滄萍在這個時刻義無反顧地留下了,也因此成為中國最早從事現代人口學研究者之一,到現在,也是我國從事人口研究時間最長的人。
建所初期,鄔滄萍和劉錚、戴世光、查瑞傳等學者們共同克服困難,開始了研究工作。他們首先從外國人口學研究入手,翻譯英文、俄文等文獻資料,也編著了很多有關人口學研究的著作,為中國人口學研究做了很多基礎性工作。隨著《世界人口統計簡編》《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統計指標基本知識》等著作的問世,鄔滄萍等學者可以說是在廢墟之上建立起了中國人口學的第一層基座。
中國人口學研究真正邁開步伐快速前進,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1979年5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鄔滄萍與劉錚合寫的一篇文章《人口非控制不行》。這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沖破人口問題“禁區”之時,《人民日報》刊登的第一篇關于人口學理論的文章,是鄔滄萍和劉錚本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原則撰寫完成的,亦是鄔滄萍在我國人口學研究的道路上邁出的有力一步,這篇文章被形容“為之后新時期人口科學的蓬勃發展吹響了號角”。
1980年,《人口研究》刊登了由鄔滄萍、劉錚和林富德聯合發表的《對控制我國人口增長的五點建議》。這是自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學者關于人口問題提出的第一份研究報告。
在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長達十幾年的時間里,一直致力于我國人口學研究的鄔滄萍,不僅先行開始對中國人口發展戰略進行思考,更明確提出人口零增長的戰略構想,同時還為推行中國的計劃生育工作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宣傳,為人口學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與老年學結下不解之緣
在開拓、創建和發展中國人口學的同時,鄔滄萍也因較早預見中國人口的老齡化而成為最早創建中國老年學的人口學家。他的學生、北京大學教授穆光宗稱他“在老年學領域迄今為止,在國內被公認為是最有影響的老年學家,也是這方面事業最重要的開拓者之一”。
1982 年進行的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已經有10 億人口,經過對人口結構等數據進行分析,鄔滄萍率先意識到中國老齡化問題已經初露端倪。他在不久后的國際學術會議上分享了自己的觀點,贏得了與會學者的普遍贊賞。此后,他就逐漸將研究重點放在人口老齡化上。
1984年,鄔滄萍在指導研究生利用中國 1982 年人口普查數據率先研究老齡化問題之后,又撰寫完成了自己第一篇有關人口老齡化的文章《老齡問題和我們的對策》,并在《人民日報》發表。這之后,鄔滄萍又先后發表了《創建有中國特點的老年學》《老年學在我國是一門有現實需要的科學》《人口老齡化與我國老年學研究的開展》等多篇論文。這些論文的完成和發表,既為中國剛剛興起的老年學開創了道路,也代表了鄔滄萍潛心研究中國老年學取得的初步成果。
為中國編寫一部有關老年學研究的書是鄔滄萍埋藏已久的心愿,1999 年 10 月,《社會老年學》出版了。這部書是鄔滄萍和學生們經過幾年的時間共同研究社會老年學的成果,也是他們為發展中國老年學作出的卓越貢獻。二十余年之后,《社會老年學》仍在中國老年學研究領域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此外,鄔滄萍關于“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未富先老”“老齡社會與和諧社會”“存在決定健康長壽”等一系列學術思考和實踐指導已成為我國制定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國戰略的重要參考。
為國育才初心不改
如果說科學研究是鄔滄萍的畢生志趣,那么在中國人民大學70 余載教書育人的歷程,則令他深感欣慰與自豪。讓他尤其引以為傲的是,在他的悉心指導和陪伴下,已經有一大批人口學和老年學的學生成長起來,他們奮戰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奮戰在為人民服務的第一線,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績。
2005年退休后,“退而不休”的鄔滄萍更加忙碌。除了帶碩士生博士生外,他還受聘于清華大學對外文化教育交流中心,擔任清華大學客座教授。20多年來,鄔滄萍出色完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高級公務員國家事務研習課程班講授人口問題、老齡問題和“三農”問題的教學任務。正式退休后,依然為老年學拼搏奉獻的鄔滄萍碩果累累。
從 20 世紀 70 年代走進中國人口學,開拓創建中國人口學到首創中國老年學,到以 95 歲高齡主編完成 60萬字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依然在為中國老年學辛勤澆灌的鄔滄萍,至今已滿百歲,是人人景仰、學養深厚、品德高尚的壽星。
談起長壽的秘訣,鄔滄萍表示“仁者壽,勤者壽,智者壽,樂者壽”,這是他百年人生的凝練和真實寫照。歷經千般種種,奉獻大半生智慧,如今,這位精神矍鑠的百歲老人仍然活躍在人口學和老年學界,正如學生在賀詞中所寫:“百歲華發少年夢,萬世桃李下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