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xptvz"></track>
    <track id="xptvz"></track>

    <track id="xptvz"></track>

            <th id="xptvz"></th>

              <track id="xptvz"></track>

                中西思維方式之間的形而上學語法

                期次:第1772期    作者:■張喻響 陳瑤怡   查看:89

                北京大學教授安樂哲演講對比中西思維差異,葛瑞漢認為亞里士多德名詞中心,中國哲學動詞中心。孫向晨回應指出中國哲學家誤解西方哲學,安樂哲教授對理解自我和他者有啟發。學者提出赫拉克尼特思想、生生論與海德格爾生死論對比等問題。


                北京大學/夏威夷大學教授安樂哲(Ames,RogerT.)演講

                安樂哲從“不同文化之間的思維差異”入題,介紹了西方自古希臘以來的本體論(ontology)思維方式,以及中國古代哲學的“生生論”(zoetology)思維方式。在簡單介紹了尼采、杜威、李約瑟等西方哲學家的“一個世界的生態思維”(oneworldecologicalthink-ing)、“兩個世界的二元對立思維”(twoworlddualisticthinking)、“協調思維”(co-ordinativethinking)和“聯想思維”(associativethinking)之后,安樂哲著重介紹了英國漢學家葛瑞漢(AngusCharlesGraham)的觀點:亞里士多德的思維方式是以名詞為中心的(noun-cen-tered),而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則是以動詞為中心的(verb-centered)。以亞里士多德的“事物”(thing)和中國哲學的“事件”(event)為例,亞里士多德的“事物”是相互隔絕的,而中國哲學的“事件”則是處于具體的關系圖景中?;诖?,安樂哲認為可以用“存在的人”(human“being”)和“成人/成仁”(human“becoming”)來說明中西思維方式間的區別。他認為“存在的人”屬于二元論、目的論范疇,體現了外在關系觀和理性秩序觀;而“成人/成仁”(做人的人生過程)則屬于整全體系(一多不分)、無邊界優化共生體系的“體語言”(aspectuallanguage),體現了內在關系觀和審美秩序觀。

                在對比了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之后,安樂哲從《易經》等文本中提煉出“生”的概念,認為中國哲學有別于西方存在論,關注的是“生生論”(zoetolo-gy)。這種宇宙觀為人們提供一個無限“生成”的世界:不是靜態存在的“事物”,而是動態發生的“事件”。安樂哲借用中國學者趙汀陽、張祥龍和孫向晨的觀點佐證了自己的論述。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孫向晨回應

                孫向晨首先指出,安樂哲教授實際上是在探究中西哲學的根本框架性差異,這是一個與理解他者、理解自我相關的重要問題,然而“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人也喪失了對自己的理解”。這是因為中國哲學家始終把西方哲學作為一種普遍的哲學加以理解,沒有將西方哲學作為“他者”進行認識,而是將其不恰當地普遍化了。換言之,現代中國哲學習慣了用西方哲學的基本范式來解釋中國的傳統思想,遮蔽了中西哲學的本源性差異,無法澄清中國形而上學的基本特征。因此,安樂哲教授的工作不僅為中國學者克服漢學主義的困境提供了啟發,也對西方哲學家深入研究和理解西方哲學的本源性特征大有裨益。

                孫向晨希望中國當代哲學家能通過“雙重本體論”破除漢學主義困境,即以一種現代的方式來重新理解中國的傳統思想,在中西雙重視野中推進中國的哲學工作,既有中國獨特的出發點,也有西方哲學的視野,開展雙重傳統間的對話。這是中國哲學目前面臨的挑戰,任重道遠,“大概也要以世紀為單位,”因為“雙重語法的融合工作才剛剛開始”。

                交流討論

                與會學者圍繞演講和回應中提及的有趣的問題提出了更多問題:我校文學院陳劍瀾教授詢問安樂哲教授如何理解赫拉克尼特的思想以及《周易》的獨特性是否在西方哲學中有所缺失;文學院楊慧林教授請兩位哲學家進一步對比“生生論”與海德格爾的“生死論”;哲學院溫海明教授請孫向晨教授解釋如何從“生生”的角度將“四因論”和“陰陽論”聯系在一起。這些問題的研討和參與討論的學者生動地展現了“雙重視野”和“雙重傳統”對話哲學思考范式。

                報刊導讀
                黄色在线免费观看网址